1、充电桩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1)技术和人才壁垒
汽车充电桩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诸多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和“个性化”产品,对研发设计人员理论基础、技术功底和实践经验要求高,故需要有多年技术积累和多学科、多行业的新型技术人才作为保障,方可立足于行业内。由于具有丰富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经验的人才较少,新进入企业难以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要求。
(2)资质壁垒
出于对电力和电网安全运行的考虑,电力系统对电力设备制造商实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和资质审查,其产品必须符合国家和电力行业标准,产品质量必须有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的国家级试验单位出具的合格型式试验报告,如根据原国家电力公司发输电文件的要求,直流操作电源必须选用已通过了电科院高压开关所型式试验的产品。这对新进入的企业形成一定的资质壁垒。
(3)营销网络和运行经验壁垒
汽车充电桩基本为非标准化产品,各电网公司及下属各级电力公司、各发电厂等对设备的要求均有差异,生产商必须具有成熟的营销和服务网络,并对各区域客户的运行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方可为其量身定制产品,所以生产商需要有多年设计、运行、服务积累的经验方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从销售的实际情况看,不具备规模能力、技术水平、供货历史、营销网络及售后保障等综合优势的新厂家进入本行业难度大。
(4)资金壁垒
汽车充电桩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要求生产商须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保有一定数量的存货,且货款回收期较长;同时,技术不断进步要求企业持续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没有一定资金积累或支持的企业将难以参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汽车充电桩行业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壁垒。
2、充电桩行业五年规划现状及未来预测
一直以来,充电基础设施的短缺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加快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新基建”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成为七大主要领域之一。
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行业还处于攻坚克难和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新基建将充电桩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进一步稳定了行业预期,增强了行业信心。
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将会在政策、资金等的推动下,涌现出更多的新技术和商业解决方案,补齐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短板,改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利性,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力。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9年12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1.9万根,其中公共充电桩51.6万根,私人充电桩70.3万根,车桩比约为3.4∶1。而按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销量的25%左右,保守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700万辆。充电桩的缺口依然很大。
按照“新基建”的规划,2020年将计划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到2025年建设超过3.6万个充换电站,全国车桩比将达到1比1。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10年,中国新建充电桩将达到6300万根,将形成超1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新基建”推进了新能源充电桩的建设,这将大幅改善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随着“新基建”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对充电桩项目的支持力度。北京市就2020年度新能源小客车公用充电设施项目建设投资补助资金申报下发通知,明确补助对象为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已建成并投运的社会公用充电设施,还将继续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公用充电设施的建设投资,给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支持。此外,海南、广西、山东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新的充电桩支持政策。
在企业层面,国家电网已经开展了两批充电桩相关的招标工作。第一批是围绕充电设备项目招标,第二批是围绕充电控制器及网联模块进行招标。而国内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也与福建百城新能源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入局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预计未来可以快速形成大功率超级快充网络。充电桩头部企业特来电也宣布,正式获得约合13.5亿元的A轮投资。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是中国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新基建”一方面具备稳定投资的作用,可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能促进新旧动能的转化,调整经济结构。充电桩作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行业,将明显受益于本轮新基建的启动。尤其是那些具备技术优势和深厚市场积累的企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政策红利的加持,不仅让整个行业看到了长期向好的趋势,也将让部分企业享受到实质的资本利好。
新能源充电桩建设的推进对于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企业来说都是重大利好。未来应加大充电桩进小区的技术和商业对接,尤其是私桩智能化和车位共享化的技术和模式创新。随着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的逐渐增加,充电桩行业将大有可为。
以上项目信息来自于基金公司、资管公司、基金子公司、创业公司等提供给中投邦的信息资料,基金公司、资管公司、基金子公司、创业公司等对其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完整准确性负责。投资者应仔细阅读理财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项目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股权投资产品。中投邦提供的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中投邦的任何推荐或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