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3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会议强调,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一论述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在我国未来40年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16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发展思路认为,碳减排是增加成本、阻碍发展的。但目前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各大经济体都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抢占国际发展新秩序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推动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低碳绿色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迅速,覆盖多个行业领域
“各地方各行业都需要正确认识这一点,转变发展观念,抛弃依赖投资高碳项目刺激经济的模式,将投资转向支持低碳、绿色、有更大发展空间的项目,尽早在国际低碳技术的大潮中抢占身位、赢得先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王金南强调。
目前,我国已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膜法碳捕集技术和等离激元人工光合技术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显著进展。比如微藻利用技术已投入商业生产。从200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6个部门先后参与制定并发布20多项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为CCUS技术的研发、示范、应用指明了方向。
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发布的《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报告(2019)》,我国CCUS技术种类齐全,发展迅速,囊括了深部咸水层封存、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二氧化碳驱替煤层气等,为我国乃至全球CCUS发展、推广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数据。
据统计,我国CCUS示范项目类型多样,共有9个纯捕集示范项目、12个地质利用与封存项目,其中包括10个全流程示范项目。2019年,所捕集项目二氧化碳捕集量约达170万吨。
膜法碳捕集技术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应用潜力巨大,具有占地面积少、环境友好、耗能低等优势。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支持下,国内首套膜法烟道气碳捕集中试装置已稳定运行超过一年,烟道气二氧化碳捕集率可达70%以上,膜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志说,燃煤电厂烟道气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膜法烟气碳捕集等技术,可实现高效碳捕集与减排,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在未来一段时期将继续保持增长。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这些二氧化碳需要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和替代、节能增效、增加碳汇、CCUS技术和负排放技术来中和。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技术要发挥核心支撑作用。”王金南说,技术进步应支撑、推动重点行业与领域的低碳化发展。在钢铁、建材、有色、炼油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及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相对成熟的技术应在“十四五”期间就开始进行推广应用,包括关键工艺流程的低碳化改造、企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系统节能改造、低碳和零碳建筑、新能源车等。
“还需加快研发和储备重大战略技术,比如部分行业的零碳排放生产技术、储能技术、氢能等替代能源技术等。”王金南认为,这些技术虽然不一定马上就能大规模推广应用,但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众投
成立于2012年4月,业务涵盖五大核心板块,以互联网非公开股权投融资平台为基础,以智能投顾系统为核心,全面发展区域产业基金,母基金体系,线上线下各渠道募得资金超过50亿元,平台优质项目中,金力永磁在深交所上市;沃格光电在上交所挂牌;蔚来汽车在美股上市;小区管家随佳兆业物业成功登陆港股;其他项目30%以上登陆资本市场,恒大淘宝、天地壹号、莱德马业、牙邦科技等明星项目脍炙人口。
公司愿景:汇聚投资人力量 造就百亿市值公司 提升区域实体竞争力
地标:中国深圳春笋大厦
如有问题可添加客服微信:ztb986
联系电话:18128803093
搜索微信公众号:众投邦
访问众投邦官网:www.zhongtou8.cn
或通过苹果、安卓应用市场下载APP:众投邦
以上内容源于科技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以上项目信息来自于基金公司、资管公司、基金子公司、创业公司等提供给中投邦的信息资料,基金公司、资管公司、基金子公司、创业公司等对其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完整准确性负责。投资者应仔细阅读理财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项目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股权投资产品。中投邦提供的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中投邦的任何推荐或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