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黄沙漫天,北京能见度不足1公里,空气严重污染。沙尘黄色预警和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持续更新ing。
据悉,受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影响,我国北方12个省区市正经历今年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沙尘,核心区域PM10接近10000微克每立方米。
橘黄色的天空,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焦点。绿色环保,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场事关责任、抉择、未来的碳减排浪潮,正席卷而来。
沙尘暴下的“大裤衩”
重点一
全球关注
为何“碳中和”
曾几何时,雾霾、空气质量、PM2.5指数成为每日必刷。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在继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比强烈。事实上,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非一国之难,需全球共担。
吴昌华
在去年伏羲书院讲座上,伏羲智库兼职研究员、里夫金办公室中国/亚洲主任、亚太水论坛执委会副主席吴昌华曾带我们遍历了全球所遭受的自然灾难:气候变暖、洪涝灾害、粮食危机、森林大火、冰川消融、物种灭绝等。她认为,这一切都必须要人类正视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 –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 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认识到发展红线出现的严重性和制约性。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气候协定》,全球正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严峻问题,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更是在国际会议上作出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而这便是“碳达峰”、“碳中和”的缘起。比尔盖茨在新书《如何避免一场气候灾难》(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中提到,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化石燃料的燃烧与使用直接相关。据统计,目前全球排放出的510亿吨准二氧化碳中,工业(水泥、钢铁、塑料等)占31%,电力占27%,农业占19%,交通占16%,温度调节(空调等)占7%。
比尔盖茨新书
重点二
两会热点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要想实现碳中和,其实就是要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即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与人类活动抵消的二氧化碳数量达到平衡。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如何解决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压力的矛盾呢?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推动绿色发展,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碳达峰”“碳中和”入选两会热词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铃汽车集团公司班组长袁政海表示,国有企业要携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搭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认为,加强对废旧动力电池的综合利用、再生利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利于保障资源安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生认为,应加快结构优化,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给;应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使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成为消费增量的主体。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表示,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制修订,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节能法甚至是土地利用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认为,应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发挥国家体制优势,超越领域限制,加快形成全面支撑实现目标的技术体系,推动能源体系及工业结构全面升级。
重点三
大国责任
如何实现“碳中和”
从某种角度上说,全球碳减排进程虽然经历了波折,但在中国的决心之下依然持续推进。在做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承诺之后,电力行业成为实现目标的重要领域之一。煤炭作为中国一次能源核心,也是碳排放主力,火电首当其冲成为控碳重点。除了得到政策力推的风电和光伏之外,同为零碳排电源的水电和核电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国家部委至中央级企业,纷纷筹划行动方案,政策风向已吹至资本市场,与“碳中和”相关的行业(电力、钢铁、水泥、煤炭等)正在逆势而动。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做好经济社会复苏与低碳清洁转型的有机融合将是重中之重。
“碳中和”任重道远
在中国,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发电、工业端、交通部门等。其中,电、热贡献了50%的碳排放,能源加工、钢铁及化学原料制造业等,既是煤炭消费的重点,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重点。此外,其它工业行业占30%,交通业的石油消费贡献了约10%。
由于,我国短期内依旧依赖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在电力需求增长与工业化深入推进下,发电和工业端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还将保持增长。同时,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较低(仅为发达国家的25%),未来交通部门的能源需求增长空间很大,短期内交通碳排放增长还将持续。
因此,为尽快实现能源总量控制下的“碳达峰”。
一是严控化石能源消耗,替代发电和工业端的煤炭消费,推动高耗能和重化工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引导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
二是加大建设清洁能源体系,推广可再生能源、储能节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相关低碳、零碳以及负碳行业。
而作为未来40年的国家战略,“碳中和”为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行业带来机会:光伏平价时代到来,装机量进入爆发期;风电市场化定价和平价上网,推动高层次发展;储能政策持续加码,凸显行业风口;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取得产业化突破;水电开启新一轮发展周期。需注意的是,传统行业的机会重点在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与环保生态正在转型升级。
为此,专家建议,需要从制度层面,对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落实能源科技创新政策;加快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程;促进绿色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重点四
绿色新政
“碳中和”时间表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全球远见者的目光汇聚之处,便是未来希望。拜登宣称,要在2035年前实现无碳电力部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他计划拿出2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今年2月,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议》,还叫停了价值90亿美元的美加输油管道项目“拱心石XL”。加拿大政府也迅速跟进,出台法律草案,明确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早在2020年初,欧洲议会就以压倒性优势通过《欧洲绿色协议》,开启了“绿色新政”,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英国、挪威紧随其后。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称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
日本首相菅义伟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此设立了一个2万亿日元的绿色基金,以支持民营企业投资绿色技术。韩国总统文在寅,也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主导“数字和绿色新政”计划投入73.4万亿韩元,以支持节能住宅和公共建筑、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据日媒统计,如果从2021年至2050年,四大经济体如期完成碳中和目标共需投资约85万亿美元。
《零碳社会》
对此,曾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伏羲智库高级顾问、经济学家、作家、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书《零碳社会》中预测:“碳泡沫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化石能源文明终结,新生态文明时代到来,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将发生巨变。”
这些年,“碳中和”从愿景成了切实可行的目标,表面上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壮志雄心,体现在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而更深层次还考验着大国发展模式的变革性布局,包括政府主导、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市场拉动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在加速跟上甚至领跑“零碳行动”。
尽管,中国有60%的城市化率(尚有6.5亿农村居民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高碳的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也高达58%(几乎是发达国家的3倍)。但中国还是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比发达国家更具有雄心,其难度也远高于后者。
中国依旧要做,源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破立之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我们始终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至少,让未来远离雾霾、沙尘暴,不正是“碳中和”的题中之义么?
众投
成立于2012年4月,业务涵盖五大核心板块,以互联网非公开股权投融资平台为基础,以智能投顾系统为核心,全面发展区域产业基金,母基金体系,线上线下各渠道募得资金超过50亿元,平台优质项目中,金力永磁在深交所上市;沃格光电在上交所挂牌;蔚来汽车在美股上市;小区管家随佳兆业物业成功登陆港股;其他项目30%以上登陆资本市场,恒大淘宝、天地壹号、莱德马业、牙邦科技等明星项目脍炙人口。
公司愿景:汇聚投资人力量 造就百亿市值公司 提升区域实体竞争力
地标:中国深圳春笋大厦
如有问题可添加客服微信:ztb986
联系电话:18128803093
搜索微信公众号:众投邦
访问众投邦官网:www.zhongtou8.cn
或通过苹果、安卓应用市场下载APP:众投邦
以上内容源于伏羲智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以上项目信息来自于基金公司、资管公司、基金子公司、创业公司等提供给中投邦的信息资料,基金公司、资管公司、基金子公司、创业公司等对其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完整准确性负责。投资者应仔细阅读理财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项目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股权投资产品。中投邦提供的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中投邦的任何推荐或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