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投资商业航天
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不要再错过大航天时代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探索和开发更多资源的冒险史。从人类祖先走出非洲、走向各个大陆,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带来了资源开发能力和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拓展能力的提高和拓展过程本身,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
十五到十七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国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先,但随后的闭关锁国,却让中国这样的大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进程。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机会再次降临。人类迈开了探索太空的脚步,进入宇宙、登陆月球、探测火星、航向更深远的太阳系,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现实。新的时代正在开启,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不能够再错过大航天时代。
商业航天是在中国传统航天体系之外,诞生出的一股富有创新精神、突破精神、冒险精神和远大理想的航天力量,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参与商业航天投资,共同迈向星辰大海,不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更有可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投资机构面对这样有情怀、有回报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02
投资逻辑
优先关注“卡脖子”和“卖铲子”环节
商业航天在中国兴起,至今不过五、六年时间。航天在中国能不能民营,能不能搞商业?从卫星到火箭制造,从总体到机加工和阀门这样的底层,再到地面设备和卫星星座运营。产业生态中民营企业的闭环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具体企业多数还在起步阶段,自身业务的闭环还有一段路要走。基于这样的行业判断,我们认为,早期应投资于行业最“卡脖子”的环节,以及有“卖铲子”性质的企业。
商业航天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卫星制造技术的进步,使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成为可能。但无论发射什么卫星都需要火箭。火箭这个环节就是早期商业航天发展中的“卡脖子”环节。
03
商业航天新发展
首先,即使中间有疫情肆虐的2020一年,但Space X的猎鹰九号火箭发射和复用、星链计划、星舰火箭的试验都按部就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19年5月开始用一箭60星方式发射第一批组网星到2021年3月,SpaceX已经完成22批、超过1300颗星链卫星的发射。SpaceX的最新估值已经达到920亿美元。马斯克正在向自己设定的目标飞速前进,似乎没有人再怀疑这位“世界首富“登陆火星的宏伟蓝图。
国内商业航天进展同样如火如荼,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都在同台竞争。卫星制造领域中,九天微星和银河航天已经开始筹划建设卫星批产工厂,以迎接即将到来的低轨星座建设高潮,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产品,来服务下游客户。在卫星运营领域,国电高科和长光卫星等,都已经初步完成星座组网,开始为下游客户提供卫星窄带物联和遥感等服务,并取得了市场的正面反馈。
资本市场上,商业航天企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人的关注,尤其是头部企业获得的支持更加明显,头部火箭、卫星公司的估值已经接近百亿。
04
展望
2020年是中国航天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天问升空、嫦娥落月、北斗收官,空间站建设等等一系列工程成功开展。2021年,中国的航天发射有望突破40次,空间站建设、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等重大项目,仍将为国人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我们对航天的关注、对星辰大海的向往,会随之更加升温。
资本市场上,会看到来自民营商业航天的进一步大胆尝试。在国外,一批起步较早的公司均已经开始尝试通过SPAC等途径登陆资本市场,其中包括火箭公司Rocket Lab 和Astra、卫星制造商Spire Global、卫星图像服务商BlackSky、卫星宽带服务商AST&Science、太空运输服务商Momentus等。在国内,多家头部公司已经完成或即将进行股改,计划登陆科创板。而科创板的硬科技属性要求,对于商业航天火箭、卫星公司,是再合适不过的定位。我们可以预期,第一家上市的火箭公司、卫星公司,将再次点燃整个行业乃至大众的热情和资本的关注。
05
坚定看好商业航天方向
如果说两年前投商业航天,都属于大VC,那么现在,已经有了一些PE类的雏形标的,整个行业能够容纳的资本量也已经快速提升。但是也应该看到,很多公司一旦经过前期的大规模投入阶段,开始产生正向现金流,那么航天的高门槛、规模效应,将带动公司快速进入盈利阶段,将不再有新的投资机会。对于火箭公司,市场空间有限,不会容纳太多公司存在,而目前头部企业已经获得了大量融资,如果科创板审核正常,上市融资渠道顺畅,预计未来的投资机会将会非常稀缺。
06
零壹空间重庆总部考察行
继承两弹一星精神,聚集航天技术人才,全心全意为宇航及国防军工事业服务,成为世界一流的商业航天集团。
公司在重庆、北京、西安进行集团化业务布局,分别设立了零壹火箭、零壹动力、零壹电子三家子公司,公司人数超过 200 人。公司是唯一一家拥有军工四证的民营火箭发射公司,公司具有火箭、电子产品、动力设备的批量的生产能力,已建成火箭智能总装基地、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零壹电子产品试验及批产基地,具备火箭技术开发的软硬件条件,已形成信息化、智能化、实战化的“火箭+”产业服务平台,成功打造了零壹火箭、零壹电子、零壹动力三大业务品牌。当前固体火箭发射次数进入爆发性增长期,同时军工市场进入订单全面放量阶段。目前公司预研型号、定型型号、批产型号均达到一定体量。以上型号数量均为行业第一。
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明确定位深耕商业航天和军工装备两个市场,并为抓住“十四五”期间民参军的历史机遇做好了全面的准备,走出了国内商业航天务实可行和独特特色的发展道路。
与其他商业航天领域企业相比,公司具备大体量的军工装备业务。
和军工上市公司相比,公司具备航天的总体的资质和能力。
和 DD 业务上市公司对比,公司独有 DD 发动机的供给能力。
